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平均成本法的妙用

現在基金投資變得日益普遍,我想十之八九的巿民都擁有單位信託基金,這些都是透過一種手法來哄各位加入單位信託基金的戰圈,通常基金銷售者在向你銷售時都會提出幾種想法,但主要都是不外乎分散風險、平均成本法、專業管理等。所謂分散風險,他們的做法就是將基金的資金拆細成好細少的單位然後分別購買信託條約內容下允許購買的任何股票,可能包括各國與各行業等,不過對於筆者而言,若說將資金購買千種股票而達到分散效果,我想回報也都會分散,分散的定義並不代表購買千種以上股票,而是將行業相關性降低,以及必須選擇優秀的公司,這點很重要,否則分散投資於一萬間垃圾公司,那我倒不如集中做定期存款還來得理想。而平均成本法,這點在很多書藉都有提及,都是叫各位投資者不論巿況高低都進行投資,用時間分散波動風險,這點有些叫人咋舌,尤其價值型投資人在高點又為什麼還是購進呢,筆者稍後都和大家探討。至於專業管理,好肯定一點是,他們的投資行為因受巿場平均績效和信託條約規限,有些人為了追業績或達到巿場宣傳效果而買入一些熱門股,而在巿場極高位的時候又因為信託條約限制現金部位只可以是總資產的很少百份比以內,因此也都被迫在高位買入股票,因此專業性都被分散掉了。


至於平均成本法,筆者當然並不是想在這裏給大家構建一幅藍圖,說明平均成本多美妙,否則的話各位大可以去購買其他投資書藉然後仔細閱讀關於平均成本法的用處,我想只消花費各位五至十分鐘,就會明白當中的用處。當然,剛才也說明,作為價值型投資者,我們應該在折讓水平購買而在溢價水平持有或賣出,而不是每論高與低都購買。那麼還有什麼價值值得筆者討論平均成本法呢,理由也是基於買入和賣出。如果各位讀者也有投資的經驗,也都明白我們無論如何都無辦法知道最底部和最頂部在那裏,因此有可能我們認為處於折讓價格而全數買入後,時間還是來得太早,賣壓還沒有消失而價格在買入後還不斷下跌,對於很大部份心理還沒有夠堅定的投資者做成疑慮,有可能再加入一起沽售的行列。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價格超過價值後便應沽出,不過巿場非常熾熱,溢價可能由各位賣出後的百份之幾十一直上升至幾倍溢價,有些投資者可能懊悔太早買入而又再重新在巿場以高價買入趁勢投資,又重新掉進高價的陷井去了。正是由於我們不能估底和估頂,因此筆者建議大家稍微改良平均成本法,在折價買入的時候,不妨分批進場,達到越低越買,越買越低的效果,從而將安全邊際進一步擴大。另外,賣出時也應分部賣出,盡量在鎖定部份獲利後擴大利潤,達到越賣越高,越高越賣直至出清持倉為止的效果,當然各位操作時還應考慮交易成本的問題,否則對於小額投資者可能因為平均買入或賣出而造成交易成本非常龐大。


最後,凱恩斯說過一句話:「巿場可以一直不理性,直至你周轉不過來還沒有轉回理性!」所以透過平均成本法的操作,那麼對於投資者而言,離底部和頂部又再接近一點了。


─撰文者:雪明

3 則留言:

匿名 說...

我比較喜歡自製平均成本法,當儲了一手2800或2828的錢後,便買入,成本應該會比較低而效率比強積金高很多。

只要經濟最終向上,指數型ETF風險幾乎沒有,沉悶地買入和等待,總比在市場上追求剌激,而大輸來得好。


漢尼拔

雪明/馬爾斯 說...

這種做法有點像儲錢, 不過高位的時候就難說了, 或許應該忍手.

雪明

雪明/馬爾斯 說...

買ETF還有一個好處,容易追蹤,容易分析價值。

馬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