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想法」就是對投資標的進行大膽假設,但有大膽假設不能成事,還要具備充份的理據支持,而正是這些理據造就成功的投資者,例如巴菲特於1960年代購入美國運通銀行股權時,他大膽假設美國運通不會因為為大騙徒擔保而破產,同時他親自及派遣親信到各處接受美國運通旅行支票的店舖查證,確保美國運通業務運作正常,經過深入求證後,就大舉吸納被市場賤賣的美國運通股票,最後成為其中一次最成功的投資,亦因這次事件而改變了巴菲特的投資風格。散戶其實有機會達到專業投資者的績效,甚至勝過專業投資者,散戶比專業投資者接觸更多具有「想法」的事,例如從事醫藥的推銷員,他們絕對比專業投資者知道那隻藥物多藥店下訂單,又或者超級市場的收銀員,他們也知道那些貨物受到顧客垂青,所以只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還是有機會的,但為甚麼仍會成為大戶或專業投資機構的點心?其實就是散戶太相信專業投資者的說話或某些事件發生後的陳述,而缺少了思考、假設及求證。
要獲得高回報不是沒有方法,只是要多點思考,多點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自然都能看到事件背後的理由及原因,看到後就進一步佈署進退的策略。
─撰文者:馬爾斯
2 則留言:
大戶把資訊流出市場, 再把指數非理性推高或行刑式下挫, 造成心理壓力, 逼使散戶買賣。結果, 散戶不買不賣是錯, 買賣又錯, 孤注一擲釀成大錯。
收集太多的資訊, 反而影響自身的判斷, 想法是否正確, 市場會在最後一幕反映, 唯太多人沒有千山我獨行的氣魄。
漢尼拔
現時的大戶的確是利用資訊做市,而且很容易,只要在報紙中不斷著人寫淡寫好,在電台中找財經演員說一說利淡理由,在網絡中發一發消息,就會推動一些無知的大眾瘋狂跟進。要懂得分析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不是一味收訊息,所以這個世界才不會有第二個巴菲特,縱使關於他的著作有很多,而知道他的賺錢秘密,也無法模仿他的精髓。
馬爾斯
發佈留言